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赵本山小品为什么成为春晚最大赢家

    信息发布者:向上人生
    2017-12-24 18:27:40   转载

    周立波在《笑侃大上海》里揶揄:“北京为什么是文化中心?因为中央电视台在那里。”

    尽管二人转在东北一直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城市娱乐,但没有人能够否认:如果不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制造的传播与累积效应,赵本山及其弟子小沈阳决不可能红火到今天这步田地。

    春晚能够提供“最好的”娱乐,这个神话早已破灭。但它无疑能够提供“最受关注”的娱乐,这是共和国文化体制带来的结果。某种意义上,春节晚会有一种“进京汇演”的效果,即被选入春晚,代表着一种艺术水平上的认可,也代表着一种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。而这种效果由于特定时间(除夕)、特定平台(央视数台联播)的因素,被急剧与倍速地放大,导致春晚屡屡出现“一夜成名”的奇迹,也成为所有地域娱乐趋之如鹜的名利场。

    图片

    春晚本身的影响力并非巨大到只手遮天的地步,也并不是一上春晚就可以名满天下。国家意识形态一直在制造一种普适性的假象,尤其是在节日与民俗文化方面,常常不遗余力地构造普天同庆的统一性想象。正如周立波所说“中央台知道吗?就是农村台”,春晚的巨大影响力,依托的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收视惯性与有限选择,而在娱乐形式日益多元的大中城市,尤其是在南方城市,春晚本身能获得多少关注与尊重,就变得暧昧难言了。所谓的巨大关注度,更多地表现为媒体关注——这又回归到文化体制的作用,六十年来,中国媒体报道的序列,有着明晰的“中央—地方—国际”的价值层级,春晚无疑是中央级别的娱乐事件,又背靠着中国最大的垄断性媒体,所以说,春晚是一架国家级的大喇叭,在这种喇叭面前发言,同样的话,关注度会成千上万倍地提升,春晚自然成为一夜成名的终南捷径。

    但不得不指出,一夜成名不等于收视长红,多少年来,“节目无数,独红小品”是春晚遗产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。从艺术性来说,超过小品的节目不知凡几;从传统积淀而言,相声、戏曲等文艺形式也更加深厚;比形式喜庆,歌舞、杂技当然有优势……是什么让“小品—东北话小品—赵本山小品”成为春晚的最大赢家?

    图片

    不能不说,赵本山团队对春晚观众心理的把握是最为到位的。比如说,看春晚是一个碎片化的过程,而赵本山的小品的理解门槛是最低的,故事情节极简单,也无需任何背景知识,从小品的任何地方开始看,都不影响观众的理解。

    赵本山与郭德纲一样,都明确地反对“教育观众”,因此,赵本山小品基本不承担春晚的宏大叙事任务,不针对特定阶层,也不紧跟政治形势,而且用一种装疯卖傻的癫僧式夸张,给观众在年夜饭与唱唱闹闹之外的强刺激——这正是东北二人转的强项,周立波所谓“你想看直白的,就看小沈阳”。

    赵本山小品主打的是所谓“隽语”,即在故事进程中插入与锻造醒目、梯突的台词,以制造小品的“笑果”。这些台词于情节的附着力很弱,却有很强的形式感(押韵、特殊语调),基于春晚小品的影响力,这些台词不出意外地会成为年度的流行语甚至“新俚语”。我们可以回想一下:“太有才了”或“不差钱”以及“为什么呢”、“这个可以有”这些无实质意义的短语在当年的流行情况,基本上是一种以戏仿与错置为特质的媒体带领的全民语词狂欢。

    图片

    赵本山的成功是所有城市娱乐的代表人物都艳羡不止的,但他和他的团队的成功难以被复制。这里有方言的限制,也有文化的地缘关系。同样多次进入春晚的大兵,是以舍弃最拿手的长沙方言表演为代价的,这使他沦为了一名基本功平平的普通相声演员。李伯清曾希望能像赵本山那样,将“散打评书”带到春晚上去,但显然很难如愿——如果我们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春晚曾多次出现过沈伐以成都话表演的谐剧,就应该明白一个事实:国家的文化政策对于方言比起20年前来更不宽容,有近两年广电总局的多次禁令为证。而赵本山,在这一点上又取得了独享资源的空间:东北话语音上与普通话差别不大,但又尽可能地嵌入表现力强大的方言俚语,而数百年来东北文化对北京的影响,更为这种“奉军进京”的现象铺平了道路。这也是为何“刘老根大舞台”能作为一种异域娱乐文化,率先进入京城并释放巨大能量的内因之一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